2024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发布紫东太初3.0版本,推动AI大模型创新应用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兴

通讯员 李一凡

11月26日,2024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旨在加速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式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构建多模态人工智能产学研应用生态平台,加速产业转型演进。此次盛会吸引了数百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企业嘉宾参与,成为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

本次论坛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指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光谷中心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武汉研究院共同主办人工智能。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发布了大型AI模型“紫动太初”3.0版本,公布了31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典型应用案例,推出了建筑设计等多个AI+行业细分模型,并联合发布联合高校“紫动太初”大型模型课程和实训平台,院士专家分享了AI大型模型赋能生物医药的主题报告。

新版《紫东太初》更贴近人类思维能力

论坛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模型“紫动太初”3.0版本。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新版本实现了从模态独立编码到多模态统一原生编码的转变,构建了基于通用行为对齐的多模态学习统一范式,实现首次实现多模式学习。复杂任务的推理和解决更接近人类的理解、推理和思维能力。

如果把之前版本的大机型比作手机的话,那么现在的版本就是“Pro版”。他透露,《紫动太初》3.0在语言能力、视觉语言能力等多个维度都展现出了突出的实力。它并不逊色于全球领先的GPT-4o大型模型,甚至在一些测试中表现出色。超越了后者。

王金桥表示,“紫动太初”3.0版本特别适合复杂任务的分析、调度、规划和解决。他举例说,在智慧城市交通领域,如果要分析拥堵路段的车辆行为特征和管理优化建议,大模型可以规划研究方案,从人、车的复合维度检索公共海量数据、道路、天气、交通管制等。分析多模态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研究结论和参考意见。

光谷科技会展中心_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属于哪个街道_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电话

据悉,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同组建。 2021年,与华为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图像、文本、音频多模态模型“紫动太初1.0”,成为国内首个。它是首批在国家网信办备案的大型模型之一,也是首款国产的多模态大型模型。

“AI焊工”能力堪比工龄10年的师傅

研究院以紫东太初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基础,在光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示范高地,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输出基地。依托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成果和技术专利,平台输出的AI能力产品“立足武汉、辐射湖北、服务全国”。

大车型产品全面升级。研究院进一步推出了太初智能计算、太初智能共享等系列产品和服务。太初智能计算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已与恩施、成都、重庆、长沙、郑州、广州、深圳、宁波、温州、青岛等城市15个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合作,实现全国算力统一管理、调度、运营。

同时,发源于光谷的太初智能愿景是一个开放、开源的产业生态系统,一个基于模型服务和多模态人工智能的产业联盟,并依托“紫动太初”大模型支撑应用全场景,辐射万千行业。 ,直接推广到全国。

活动现场(积木新闻记者胡长兴拍摄)

据悉,已经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例如,在湖北,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华工科技打造了智能焊接代理,直接支持25种焊接工艺的自动化焊接。王金桥表示,经过测试,这位“AI焊工”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工龄10年的焊接大师的水平。

活动现场(积木新闻记者胡长兴拍摄)

在全国范围内,“紫动太初”已与中车合作开发智能机车设计;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推出奥运人才体教融合大型模式,并在“2024直达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 “AI+创新应用特色赛道”一等奖。此外,北京13条地铁线路的轨道电控运行维护也得到了“紫动太初”大型车型的全力支持。

光谷科技会展中心_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属于哪个街道_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电话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起的多式联运联盟自2021年成立以来,陆续吸引了百余家单位和企业加入,湖北省外的生态链企业也越来越多。

目前正在培训大型建筑设计模型“大A天机”

目前,“紫动太初”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十余个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落地,持续创造产业垂直模型。

论坛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发布了一批“人工智能”+行业模型,展示了建筑设计、计算服务、汽车制造、水利水务等领域大模型的创新事务、保健旅游等。应用实践。

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数字建筑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宁文峰透露,2023年,行业协会组织对全国设计院进行调查,发现目前设计公司只使用简单的AI工具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辅助设计。而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则很少使用AI技术。随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设计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的渗透率将会更高。

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华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建筑设计效率,提升行业技术融合水平,该院正在联合研发“大A天机”,大型建筑设计模型,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现阶段正在整理400多个医院建设项目的脱敏数据,训练大行业模型。她表示,将研究所70年来积累的知识整理成语料库,工作量很大,但完成意义更大。未来,大型模型可能会开源。

论坛上,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还发布了31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物流、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和显著成果。

此外,武汉人工智能学院联合8所高校,正式推出“紫动太初”大型模型课程和实训平台,将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资源,助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除签名外,其余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上一篇:2020东莞先进制造链创新发展大会暨跨境电商采购峰会盛大开幕 下一篇:邯郸市中原国际农博展贸中心工程等十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45.3亿元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