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驶入汽车战场胜算几何?
3月28日,一场关注度空前的发布会,一次诚意十足的报价,让汽车行业迎来了小米这位跨界巨头的正面冲击。对于小米汽车是否有机会在未来的汽车战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业界议论纷纷,支持者众多,反对声亦不少。对此,笔者想以指挥打仗为例,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分析小米汽车的综合战力,作为跨界者其到底胜算几何?
以作战流程类比,作为进攻方首先要有一位制定战略、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从小米汽车来看,这位作战将领自然非雷军莫属。犹记得在小米官宣造车的那一天,雷军站在台上坚定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押上我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过去这三年,雷军的确身体力行地深度参与了小米汽车项目,以超强的用户洞察和智力体力陪同小米汽车一路向前。可以说,雷军既是创始人,也是小米SU7的产品经理兼用户体验官,这种三位一体的融合定位成为了小米汽车有望拔群的必要条件。
战局拉开之后,前期的轰炸清障可以看作是抢占消费者心智高地的关键。
在当下的汽车行业中,竞争正在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在“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过渡的大背景下,消费“主权”也回归到用户端,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小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小米巨量的用户基数号召力,已经让业内多次领教。比如,一场技术发布会,便占据热搜榜前列;仅是关于产品定价的猜想,便成为常刷常新的流量话题。
如果说争夺消费者心智是战前的炮击和轰炸,那么产品定位和供应链整合可谓是正面冲锋的短兵相接。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并不打算以极致性价比的模式复制其在手机行业的成功。毕竟汽车行业的通识是:技术下放易,品牌向上难。作为小米汽车开山之作,小米SU7承担着打开高端化品牌市场的重任。据悉,小米汽车第一款车型SU7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正在通过技术加持和精工细料全力打造SU7,这是小米汽车对自身产品定位的重新厘定和考验。
产品定位是对外的用户洞察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则是企业的内功。早在2014年,小米就开启了生态链模式。而自宣布造车至今,小米系资本更是投资了智能座舱、传感器、自动驾驶、锂电池等公司,覆盖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凭借在智能手机等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
综上,凭借创始人热忱、消费者心智竞争和产品定位与供应链整合,对于小米来说,在汽车市场立足的第一战似乎准备充足。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车市,未来战局走向如何,恐怕还要等待市场给出最终答案。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
文章网址: /news/qiche/14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