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俄罗斯国防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作为战后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国防工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主要继承者,也继承了前苏联国防高科技产业的一大部分。虽然今天的俄罗斯已经不再是昨天的苏联,但它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军工强国,是仅次于美国、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工强国。研究现代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必须重点关注苏联和俄罗斯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新中国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建立与前苏联的初期援助有很大关系。其后来的发展也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对前苏联仍具有较深的影响。图案压印。百年来,苏联和俄罗斯的高技术国防工业经历了从弱到强、从胜到衰的发展过程。

一、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模式

由于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国防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多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也各有优缺点。现代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的共性在于这些国家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的各自特点。

关于发展模式的定义,近年来有多种说法。主要含义是指某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的特色发展过程和具体发展道路。更具体地说,是对发展的内在特征、定位、发展过程、外在表现和效果的高度概括。它是环境、目标、战略、发展过程、效果五位一体的统一形式。就国防高技术产业而言,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选定的国防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国防高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效果。产业及其形成的国防高技术产业结构和成果。运行模式的理论总结。

古今中外,由于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各国建立和发展高技术国防工业的方式差别不大,因而不存在发展模式。直到二战之前,由于高科技国防工业的空前发展,萌芽的发展模式才逐渐出现。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模式的真正出现和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融合趋势,发展空前迅速,竞争加剧,投入巨大,风险巨大,严重依赖国家整个科技基础、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不可能每个国家都要脱离其国情。采用同样的发展模式,具有各国特色的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典型的有美国模式、苏联模式、法国模式、日本模式、以色列模式、瑞典模式、印度模式等。

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作战思想、战术思想为指导,以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环境为约束,集中决策的。 ——实行制作管理。有限的资源要用于重点领域,按照长、中、短期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也有一些国家发展高科技国防工业主要是为了经济目的。

2、苏俄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新苏维埃政权面临帝国主义围剿、封锁、入侵、干涉和内战的双重压力。沙俄的工业实力、经济实力、军工工业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前苏联正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自己的军工工业。直到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苏联的国内外环境才显着改善。安全环境改善,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军工工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但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前苏联军工发展的正常步伐。值得骄傲的是,苏联军工不但没有在卫国战争期间崩溃,反而经受住了考验,受到刺激和发展,到战争结束时成为世界一流的军工强国。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成为东方集团的领导者,国民经济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发展高技术国防工业既迫切又具备基础和条件。结果,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已与美国平起平坐。两个世界军事超级大国。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防高科技工业和国家各方面一样,突然跌入深渊,至今进展甚微。回顾前苏联和俄罗斯80年来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环境,应该说,除了早期环境恶劣外,近年来的环境也相当不错。大多数时期都很好。换句话说,需求量大,供给也充足。其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管理体系的坚实保障,在各个军工国家中也是罕见的。

二、俄罗斯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分析

俄罗斯国防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总体而言,目标随着国力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前苏联成立初期,建立高科技国防工业来应对外部威胁和国内战争既必要又可行。今后,我们将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和限制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这个目标也是有远见的。卫国战争前的岁月里,大力发展高技术国防工业,在战争期间集中国家力量,以尽可能高的目标发展高技术国防工业,也是可以预见和正确的。战后初期,继续大力投资发展高科技国防工业,与美国竞争,维护战后取得的国际地位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是适当的。也就是说,斯大林时代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是正确的。苏联高技术国防工业发展目标的最大错误选择是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此时科技实力和国民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防实力足以与美国抗衡。我们应该继续乘势而上,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在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我们不是在军事战线上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是追求世界第一、在高科技国防工业发展方面对美国拥有绝对优势的目标。结果就是我们白白浪费了,科技落后,经济崩溃,国家解体,国防丧失。高科技产业陷入困境,至今还没有目标。

三、苏俄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

在早期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下,苏联把国家重点放在建立高科技国防工业上。新经济政策时期,重点发展国民经济,限制高科技国防工业的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国防工业。直到卫国战争时期,动员全国力量发展高科技国防工业。这些战略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但战后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军事化,优先发展高技术国防工业,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巨大战略和政策错误,值得思考和研究。

战后,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在科技、经济、综合国力不及美国的情况下,与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投入大量精力、花费巨额资金发展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苏联不仅高度重视发展军工,将其视为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且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让民用高技术产业部门也尽力发展。考虑转型为军队的可能性。国家集中最大力量,努力建立独立完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国防工业。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军工优先保障物资供应、能源安全、金融、人才、技术装备。逐渐形成了兴军镇民、以军工为主的体制。建立了独立、自主、独立的经济部门。完整的高新技术国防工业体系。在重视保密的基础上,形成了封闭的管理体系。军工生产一般采取“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方式进行。军工企业基本专产军品,军民产品生产分离。军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生产效率高于民用工业。军工行业的工资也比民用工业行业高出20-30%。

在管理上,军工行业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和完全垄断,以及严格的部门管理。一切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和指导性规划。军品科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整套强制性方针政策。军工各部门的经济发展、重大技术开发、关键军品研制等决策往往由最高领导亲自决策。这种集中决策、高度统一规划、高度保障资源、高度严格管理、兴军镇民、军工优先的方针,能够迅速有效地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在某些特定领域。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军工科研生产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强大的军工产品生产能力,但必须依靠国内外军工产品大量且持续稳定的需求。否则,就会出现设备闲置、无形损失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也导致了控制过多、控制过多、对外封闭、缺乏灵活性等弊端。理论上,苏联并不承认军品是商品。相反,它遵循产品经济原则,以强制性计划作为采购和承保军品的指导方针。还统一收支,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即使是有限竞争,也主要是新产品开发上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的竞争,主要是设计图纸、设计样品的竞争。例如,在航空工业中,两个或多个设计局进行设计竞赛。在模型设计阶段,有时会选择一个设计局进行原型竞赛。

西方科技发展历程_西方科技历史_科技历程西方发展思维导图

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形成了“大常备、大动员”的常备战时制度。和平时期,我们建立了强大的、相对独立的常备军工体系,保持了强大的军工动员体系和战略后方基地,但没有充分考虑国防高技术产业、民用高技术产业和国防工业发展的平衡。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考虑两者的融合,导致战略失误,不仅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整体崩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开始采取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政策。但水平较低,主要利用过剩产能生产民用耐用消费品。 20世纪70年代初,各军工工业民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42%。军工企业生产了全国15%的拖拉机,1/3的洗衣机、吸尘器、自行车、机床、摩托车、民用飞机和船舶,产值占全国的50%。的冰箱,60%的电车和摩托车,几乎所有的收音机、电视和录音机,以及大量的工业设备。

苏联时期,军工产品开发采取了分步发展的战略。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五代”发展方针,即预研究、开发、生产、使用、改进,保证了先进产品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发展。武器。这个策略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有借鉴意义。

尽管苏联非常重视其高科技国防工业的保密性,在军工国际合作中表现出封闭性,但实际上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各种军工产品的出口。苏联长期以来利用一切手段获取西方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军事研究和生产。军品出口被苏联视为一项基本国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增加贷款、免税、贷款核销、减免罚款等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采取全方位、开放、灵活、多样的政策,主动作为、普遍渗透,以质量取胜、以价格取胜。苏联时期,每年军品出口超过200亿美元,与美国平起平坐,经常位居世界第一。 1987年达到282.7亿美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武器出口急剧下降。 1992年只有15亿美元。 1994年开始稳定增长,达到17亿美元,1996年增至35亿美元。

4、苏/俄国防高技术产业管理体制分析

苏联、俄罗斯的国防高技术产业管理体制虽然在形式上多次发生变化,但其本质没有改变。 “十月革命”后,1918年11月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组织军事生产。 1919年9月,成立军工委员会,负责军工资源的集中供给。后来成立了国防工业部。卫国战争爆发后,原国防工业部改组为航空、造船、弹药、军械四个工业部,均隶属于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 1957年,赫鲁晓夫将军工部改组为相应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只负责科学研究,其所有军工企业则分散到各地区经济委员会管理。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军工发展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生产。 1963年3月,决定组建国家最高经济委员会,协调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生产。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军工体制进行了重组,恢复了原来的军工部,仍然实行集中管理体制。国防科研机构、设计局、军工企业全部划归军工部管理。 1972年,部长会议下设军工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军工生产和国防科学研究。部长会议下设9个国防工业部,每个部管理着全国1600多家国防工业科研院所和企业。

苏联高科技国防工业完全以公有制为基础。最高决策层实行军工部门垂直管理,组织架构呈金字塔形。这一制度有利于最高决策机构的重大政策顺利落实到各级军工部门。苏联时期,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国防会议是最高决策层。其下,苏共中央书记处和部长会议下设国防工业委员会和国防生产部,通过两条渠道协调国防高科技发展行业。总参谋部和各军兵种提出武器装备的需求和要求,开展采购,并派出军队代表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各国防工业部具体组织研制生产。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继承苏联庞大的国防军工体系的同时,对原有的军工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 1992年,俄罗斯政府撤销了九个国防工业部,成立了国防工业委员会,领导国防工业的发展。 1996年5月,国防工业委员会更名为国防工业部。 1997年3月,鉴于实行市场经济和部分军工企业实行股份制,俄罗斯撤销了国防工业部,其政府职能由经济部接管。但在实践中,经济部未能有效引领国防工业的发展。为了保证国家对国防工业的总体控制,俄罗斯政府决定成立专门的国防工业领导机构。 1999年5月,俄罗斯政府成立军事工业委员会,由总理担任委员会主席,副总理负责日常工作。军工委员会的成立虽然保证了政府对军工的总体控制,但在具体工作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仍遇到管理体制问题。因此,2000年,俄罗斯政府决定在保留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前提下成立工业和科学技术部,以加强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 5月17日,俄罗斯总统签署命令,将原经济商务部承担的军工和军贸管理职能并入科技部,成立工业和科技部主管国防高科技工业。工业和科技部除原科学技术部职能外,还设有国防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局、武器装备工业局、弹药和化学工业局、无线电电子工业局、船舶工业局、军事规划司、军事技术国家协调部、经济军事技术合作综合司等部门负责管理国防高技术产业。俄罗斯的国防订单和武器装备出口也由工业和科技部负责。工业和科学技术部的成立是俄罗斯国防高技术产业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目前,军事工业委员会除总理和两名副总理外,还有工业和科学部长、原子能部长、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总参谋长等人。它的成员。

苏联时期,军工部门实行部委、联合科研生产公司、企业的两级或三级管理体制。国防部代表国家对军工行业实行全面领导,领导规划、科研、生产、销售、人员配置、物资供应等工作。在这种体制下,权力稳定、工作稳定,有利于统一发展政策的制定,宏观层面不易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但横向协调难度大,不利于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国家负担也很重,制约了企业积极性的提高。各军工部门都有自己的体系,集科研、设计、生产于一体。研究开发和量产分别由研究院、设计局和生产联合公司负责研究、开发和量产,各负责一个科室。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还没有明显改变。

五、俄罗斯国防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回顾苏联国防高技术工业7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迅速、速度惊人。苏联和俄罗斯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卫国战争(1918-1941)之前结束。 “十月革命”前,沙俄军工基础非常落后,只有武器和造船工业。 “十月革命”前夕,飞机工业开始建立。 “十月革命”后,恢复军工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苏联政权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三年内战期间,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231家工厂保证了战争的基本需要。内战结束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国家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军工生产主要集中在现有武器的改进上。一些新产品仅限于试生产,很少投入量产。火炮弹药产量很小,坦克、军舰制造几乎没有,军工基础依然薄弱。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其重点之一是建立庞大的军工工业,目标是实现飞机、坦克、火炮三大武器的生产自给自足。随后,国家对军工的投资和军工产值快速增长,超过了全行业的平均水平。 1939年至1941年间,新成立了2000家企业,主要生产坦克和飞机。 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苏联的国防科研体系逐渐形成。成立了多个研究所和设计局,研制了一系列先进武器。还建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院。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工业。中国的国防预算拨款从一五计划期间的5.4%飙升至26.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为武器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已经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这为战后大规模生产先进武器装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转向战时经济体制,开始大量企业东移。 1941年7月至11月,共有大中型企业1523家东迁,其中军工企业1360家。到1942年6月,东部地区已成为武器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军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0年的26​​%上升到1942年的63.9%。军工工业在战争期间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从战后时期到前苏联解体(1945-1990)。这一时期是苏联国防高科技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为了与美国竞争和竞争,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国防科研体系和军工生产体系,不断研发生产新型武器,始终保证国家现代化。武器装备世界领先水平。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斯大林时期(1945-1953)形成了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了。苏联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加紧发展军工,实施庞大的国防科研计划,不断建立新的国防科研、设计和试验机构。一方面不断改进常规武器;另一方面,加紧发展尖端武器,迅速建立导弹、航天、核工业,打破美国核垄断。苏联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生产喷气发动机,并于1949年和1953年成功试验了原子弹和氢弹。

西方科技发展历程_科技历程西方发展思维导图_西方科技历史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在核武器主宰一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航天技术和火箭技术发展尤为迅速。 1956年,载货火箭成功进行了测试,并于1957年8月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批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在10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在Brezhnev时期(1964-1985)中,对火箭核武器作用的过分强调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并大力发展了传统武器。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军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1973年,苏联在战略和常规武器的数量以及核武器的产量方面已经获得了优势。从1970年到1986年,武器采购成本增加了30%。武器采购占军事支出的40-50%。从1970年到1980年代后期,国防科学研究支出每年增加5-7%,占军事支出的15-20%,占该国总科学研究支出的50%。布雷兹纳夫(Brezhnev)之后,苏联的领导层经常发生变化,高科技国防工业基本上继续在现有赛道上继续进行。

俄罗斯时期(1990年)。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庞大的国防工业和武器开发系统的主要部分,但是高科技国防工业的状况持续下降。近年来,国防命令急剧下降,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陷入困境。从1988年到1996年,俄罗斯的国防产量下降了4/5,到目前为止尚无取得重大进展。

6。俄罗斯高科技国防工业发展的影响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战后40多年的发展,到1980年代末,苏联军事行业的类别范围是一系列的,其规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前苏联生产的武器和设备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一些武器和设备甚至占了世界总数的3/4。除了飞机数量和海军船的总吨位外,其他主要武器的拥有者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苏联军事产品的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军事产出占许多重要行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它占机器制造行业输出价值的1/3,航空和造船行业的输出价值的2/3,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的输出价值的1/5和1/6,以及1/6电子行业的绝大多数产出价值。 。军事出口占贸易总出口总额的10-15%,并已成为该国外汇的重要来源。

苏联军事行业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和材料可以由他们自己生产,原材料,零件制造和成品组件的生产和精炼被整合到一个,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国军事生产系统。在1980年代末,有134个武器装配厂以及3,000多个组件和子系统生产厂,能够生产150多个重要的武器系统。在平民工业部门,约有60%的平民工厂从事军事产品的生产。大约有450家研究机构从事国防科学研究,占国家研究机构的14%。有50个主要武器设计局。几乎一半的平民科学研究机构从事与国防有关的应用研究或基础研究。军事行业有数百万员工。如果包括为军事行业生产服务的平民行业的人,该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技术人员占1/4,并且有成千上万的人员从事国防科学研究。

俄罗斯仍然具有很高的大规模核研究,设计和生产系统,该系统与美国相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1995年,俄罗斯原子能部有151个科学研究和企业部门,约有80万名员工,其中100,000名在科学研究部门。 70%的员工从事平民就业,平民产品产出价值占86%;

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的航空动力,可以设计和制造各种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特殊飞机以及所需的航空发动机,航空武器,航空电子设备和配件。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飞机整体设计技术,发动机技术和空对空导弹技术,并且仍然值得成为美国以后世界上最大的航空业力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苏联航空业的员工人数约为90万。尽管近年来它已经减少,但该量表仍然不小。

苏联拥有从研究,设计,测试,生产到发射和战斗的完整导弹和航空业系统,拥有成千上万的机构和60万名员工。它已经开发并生产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和平民航空航天产品,从各种类型的导弹,发射车,卫星,到航天器,太空站和太空探测器。它是大型发射车制造技术和载人太空技术等领域的世界领导者。目前,俄罗斯航空航天行业仍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但其生产能力过多和财务资源不足。

苏联曾经有一个非常大的造船业,在中央政府下面有30多个造船厂,超过200,000人。如果我们包括科学研究和设计部门,支持直接提供造船服务的工厂,企业和机构,则总数将达到约100万。目前,俄罗斯仍然拥有约180个与造船有关的机构,约有35万名员工;

苏联武器行业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在1980年代后期,有数百家大规模的军备业企业,其中许多企业有成千上万的员工。尽管它已经大大减少了,但其量表可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到1980年代末,前苏联的电​​子产业已发展为具有完整类别,多样化产品和坚实基础的工业部门。有近100家计算机制造商,50多家科学研究机构,以及50万名员工;近100雷达和通信设备制造商150套房屋。尽管总体而言,它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它处于落后地位,但它具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和设计能力,并且某些军事电子产品的性能可以达到世界高级水平。

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观察到苏联和俄罗斯的高科技国防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国防高科技行业代表了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学和技术层面和工业能力。它已成为前苏联和俄罗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它已成为确保其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声望的主要因素。方法。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在国防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战略中犯了后期错误,这导致了该国瓦解和军事行业的衰落,因此它应该是国际的失败者竞赛。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教学反思与优化策略 下一篇:科技发展作文:探讨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