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解析:为何现代科技未在中国兴起?历史与制度因素探讨

这个内容是我本科时上中国通史课时写的一篇论文。今天刚好遇见他,就发到了豆瓣上。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我对“李约瑟困境”的解答总结:“李约瑟困境”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各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这是关于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没有出现在历史悠久的中国而是出现在欧洲的问题。 ,就像数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高阶方程”,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讨论和研究。这篇博文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看法。人们认为,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由于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民主制度比欧洲国家更加先进,而且中国也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欧洲国家。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建国末期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封建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越来越大。知识分子,古代缺乏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不同。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现代科学的萌芽并没有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后来者接手的欧洲。关键词:科学技术;系统;封建;古代中国;欧洲 1、李约瑟问题的提出:英国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他所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与文明》(又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享誉世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李约瑟就开始认真思考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他有类似的想法;1942年来到中国后,通过与大批中国一流学者的接触和相互启发,这种思想开始变得更加清晰。

20世纪50、60年代,李约瑟在不同著作、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历史问题的重要性。而李约瑟在他主编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困境”:“如果我的中国朋友在智力上和我一模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伟大的人这样的人呢?像史蒂文和牛顿这样的人,为什么现代科学和科学革命直到中世纪才发生在欧洲,但为什么欧洲人会率先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但该问题在提出之初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才明确肯定了“李约瑟问题”这一术语;随后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雷斯蒂沃有了结论并提出了这一问题。经过科学史家席文等人的质疑和澄清,“李约瑟问题”一词不胫而走,在国内外掀起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热潮。 2.李约瑟问题的研究内容: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两部分的陈述,主要包含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公元十六世纪,人们的科学技术远比同时代的欧洲发达?也就是说,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中国,但在西方十七世纪,特别是文艺复兴后的欧洲?那就是问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慢慢衰落甚至停滞,被后来者赶超。欧洲反超? 3.我对“李约瑟问题”的解决方案: 3.1。为什么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的同一时期,古代中国人的科学技术远比欧洲发达?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在名著《中国,文明之地》中写道:“如果诺贝尔奖设立在古代中国,那么各种奖项的获得者无疑将属于中国人。”

从这次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而不仅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除了令世界瞩目的四大发明之外在古代,我们有100多项世界领先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其中瓷器、丝绸等物品在当时的西方国家都是极其奢侈的物品。 ,这些项目可以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唐朝是一个充满黄金的国家”,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是多么发达。时间。有历史学家也曾做过这样的比较,称“开元鼎盛时期的唐朝都城长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纽约。当时的长安可以说是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 “这无疑又是一个证据。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它的科学技术也一定很发达,因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虽然这是新世纪提出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个理论放在古代仍然适用于中国。我们不禁要问,“推动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力量是什么?繁荣背后引导这一切运行的是什么?”根据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国家制度比较先进。我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而同时期的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还处于奴隶社会。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封建社会是比奴隶社会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奴隶社会的制度已经分离。封建制度是比较完整、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制度。该系统的向前发展必将带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步。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_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_中国古代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什么

你不妨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工业革命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之间的任何时候在英国爆发,而不是在1840年,那么我相信古代中国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四大文明古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比封建社会先进很多倍的制度,也许现代技术会早几百年出现。”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制度的先进性是我们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民主制度比较先进,一个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民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不如其他国家但其科学技术却优于其他国家,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就连当时欧洲所谓的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国也只是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民主。从中国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维新改革,从中国的“土地改革”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小平先生,历史已经实际证明,没有民主开放的制度,科技乃至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第三,在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的战争也非常频繁。著名的“三国”时期、“五朝十国”时期、王朝更迭时期都是战争频繁的时期,但这种战争却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这是一个中国前提下各势力争夺最终统治权的一场内部阶级斗争。大多数战争都没有蔓延到国外,即使是在汉武帝时期也是如此。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战争,只是一场在边境上进行的防御战争。更何况,匈奴、鲜卑等游牧少数民族后来都投降了中原,成为古代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内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国内。他们没有扩大战争,也没有故意侵犯其他国家的领土。而且,每次战争结束后,政府都会出台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国家走出战争的阴影。 。

这种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这一时期,社会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发明创造,也有利于这些创造的保存。它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战争而损失的发明创造将会减少。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就显得不那么稳定了。从我的理解来看,西方国家的战争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比如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罗马与希腊的长期战争。这些战争的本质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不是为了维护国家自身的主权。权力和领土的完整与中国式的战争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家之间的这种征服,比较费力,也浪费钱。大多数青壮年必须远离故土,为国捐躯,只留下一些老弱者。妇女和儿童呆在家里。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吃有穿。还有什么发明可说呢? !这种国际战争(现代意义上的)造成了科技创造的主要因素“人”的大量损失和死亡,科技水平自然下降。而且,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对于科技成果的保存非常不利。一些原本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会因战争而被毁坏甚至丢失。综上所述,我认为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所以比西方国家先进,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比当时的西方世界先进,而且中国的内部环境也比较先进。比西方国家更稳定。这些都为科学的孕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

3.2 为什么现代科学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和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第一,封建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束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严肃。儒家思想强调明智、保护自己、恪守本分。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的大胆假设和创新的勇气。明代,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天人合一”等理论使人只见“天”而不见“人”,即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从此,儒家思想一反历代局限于道德教化范围的做法,从礼制乃至法律规范上对从士绅到百姓的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强制灌输和限制,从而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如何发展?鲁迅先生曾斥责封建正统为“食人伦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期人们的毒害可见一斑。其次,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对科学技术的限制越来越大。封建制度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特别是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集权的加强就像一根绳子,把一切渴望多元化发展的东西都束缚在绳子里。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会被勒死。科学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冒险精神有利于多样性与和谐。创新、科技创新需要这种冒险精神。然而,在集权不断加强的中国,这种科学冒险精神是非常危险的。说几句话就可能会导致死亡。而且,有些政府也不太提倡。小发明和小创造!皇帝高兴了,以防万一,万一惹得他不高兴了,有可能全家都被杀了。谁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 !而且,这些发明的实用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这进一步挫伤了公众的科学热情。

第三,封建科举制度带来的危害。在封建社会初期,科举制度确实在为皇帝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读书成才”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然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清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却成为了祸根。八篇文章是人才之癌,将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上。从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批有识之士。学者们被八部分的论文所扼杀。本应成为祖国栋梁的人们却成了腐朽封建势力的“捍卫者”,这怎能不让人心痛?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下,科学发展是困难的。四是通讯、交通缺乏。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末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时代末期,我国与外部邻国缺乏交流,知识传递困难。另外,当时我们国内的交通很不发达。即使有的人在做一些研究,也始终是孤军奋战,无法形成统一战线。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群体”。科学也需要团队精神。单独工作很容易误入歧途并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这不仅耽误了科研进度,也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团队合作会弥补这些不足,而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团队合作意识。我们喜欢利用“个人勇气”。我们只讲鲁班打伞,不讲鲁班团队打伞。这就是差距。

中国古代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什么_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_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虽然诺贝尔奖是个人申请,但团队合作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第五,数学学习的缺乏。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在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总是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学过算术吗?怎么都和四书五经有关!!”至于我,我认为古代学者并不研究数学。后来我了解到,学生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技能,而不是一门学科。在我国古代,我们无法将自然数学化,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多数人停留在表面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上,更谈不上能用数学来研究自然,所以我国古代对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或者凭空捏造理论。理论符合有机世界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这会导致人们目光短浅,只注重表面而不注重本质。这是科学研究的大忌。纵观20世纪伟大的科学人物,牛顿、爱因斯坦、拉格朗日都是数学界的怪人。我认为这其中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中国人去探索。第六,科研土壤和科研环境使之成为可能。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迄今为止,很多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只有两人是当地人。原因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研环境,这里更多的是指人文环境。据了解,在美国,科研人员拥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不存在像中国那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勾心斗角,专家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的素质相比,差距并不明显。最大的差距是他们生活的科学环境。李政道、杨振宁等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就是证明。我也曾听一些学长说:“现在国内的科研人才还不如‘海归’”,感慨之余,我不仅想到了这片大陆一直无法获得诺奖的原因至今获奖,因为“境内橘满,过海橘满”,大概与我们国内的科学土壤和科学环境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出现,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其中,封建思想、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的长期束缚,是我们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国内的科研环境和科研人才缺乏团结协作是我们科研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想要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科研的速度加快,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注:以上观点是基于我之前的研究和个人理解。缺点很多,表述也片面。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正。

上一篇:调动青年工作积极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辩论与社会热点事件上热搜的影响 下一篇:刘振泽老师2019年书香吉林讲书堂:探索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与量子时代的未来科技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