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与时长
编者注
1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网络游戏出版经营单位要遵守“严格控制网络游戏的发布时间和时长”。未成年人使用”和“控制网络游戏的易用性”。造成成瘾、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内容的游戏应当禁止未成年人登录。“严格执行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的限制性要求,合理限制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使用服务时的消费金额,并应当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不符合民事行为能力的有偿服务”等规定。
这一消息再次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接近2亿,未成年人“上网”低龄化趋势明显。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识。但一些网络游戏脱离、规避“青少年模式”监管,存在诱导充值、色情暴力等问题,严重侵犯青少年特别是幼儿的合法权益,亟待严厉打击。注意力。
即日起,法治经纬版将推出“依法治理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系列调查报道,揭露网络游戏乱象,推动行业治理。请继续关注。
“点击这里,和我一起探索真相!” 《2023超解压小游戏,不用下载也能玩!》 “试了464次,还是找不到所有的乌龟”……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无需下载就能玩”的游戏正在吸引玩家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带有卡通人物、色彩缤纷的游戏图片、夸张怪异的标题,吸引了很多幼儿的注意。
近日,不少家长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孩子总是喜欢玩手机,“不放手”,甚至偷偷玩游戏,把手机藏起来。家长们对此非常苦恼。这些在线小游戏可以通过链接或小程序访问,不需要下载、注册、密码或验证码,并且每周游戏时间不限制三小时。
幼儿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普遍现象。武汉大学中国农村治理研究中心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四五岁的孩子熟练操作手机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中小学生玩游戏到两三岁的情况也很常见。在早晨;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两小时的学生不小班可占50%以上;学生通过游戏小组、团队“开黑”(游戏术语,指玩游戏时进行语音或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结成同伴友谊,其他学生要想参与就必须进入游戏世界。 ,否则将被排除在外。
受访专家指出,小程序游戏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卡通人物或夸张怪异的标题以及简单的奖惩机制,诱导幼儿沉迷其中。建议将小程序游戏纳入现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监管,并加强技术监管,增强社交网络平台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健康、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年幼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与家长打“游击战”
喜欢睡懒觉的儿子,连续几个周末都早起,“委婉地说”一天的计划是从早上开始的。来自山东枣庄的王悦(化名)对儿子的“异常行为”十分警惕——儿子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
“由于工作原因,孩子有时需要晚上独自在家。出于安全考虑,我们给孩子准备了备用手机,所以当时只有9岁的他就沉迷于手机。”王悦告诉记者,一年前,她发现儿子的电脑和手机显示屏上下载了三页游戏应用程序。经过几次严格的教育和“青少年模式”的监管,儿子不再通过应用程序玩游戏。
但最近,儿子不按时做作业,手机经常“发烫”,引起了王悦的警惕。最终,她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不是他不玩游戏,而是删除了屏幕上的游戏应用后,他开始沉迷于一些不需要下载、可以玩的小游戏。点击它们,并没有“青少年模式”。
“这简直就是‘游击战’。”王悦很无奈,因为这种游戏“无迹可寻”,不需要实名认证。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还有一些游戏是通过链接或者小程序进入游戏界面的。无需下载客户端、密码、验证码即可进入游戏。这些游戏往往通过色彩缤纷的卡通人物或夸张、怪异、激发好奇心的标题来吸引孩子。孩子们比以前玩得更热情了。
“最近在玩《XX跑酷》、《XX世界》、《穿越XX》等,这些都是小程序游戏,不用下载就很方便,因为简单、方便,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且没有任何限制,每个人都可以互相竞争,看看谁的技术更好,得分更高。”说起比赛,王悦的儿子就一直说个不停。
这位小学四年级的男孩,玩某种跑酷游戏已有半年多了。他说这个小游戏“很有趣”,跑多远就能“获得金币”(游戏中计算积分的方法)。 ),可以兑换“皮肤”和“滑板”(一种跑得更快、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积分的方式)。 “我技术很好,一个游戏可以连续玩两三个小时,单次最多可以赚2万到3万积分,只有当我真的想上厕所的时候,我才会点击暂停游戏,上完厕所赶紧回来继续游戏。”
小学生表示,除了“有趣”之外,最吸引他的是“玩得开心”。 “与很多有‘青少年模式’时限、需要账号密码的游戏不同,这类游戏想玩就想玩,我的一些同学每天上学的时候能玩两三个小时。”回家,周末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很羡慕。”
无需认证,可随时播放
游戏内广告
孩子们如何找到这些游戏?
“看视频的时候,有游戏广告或者链接,我很好奇就点进去了。”通过视频,王悦的儿子向记者演示——打开一个短视频软件,点击软件左侧的三个横条。各种小程序游戏出现在“最近使用过”栏目,“玩游戏”栏目也出现在生活更新栏目,“这样就可以反复玩小游戏了”。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点击进入”游戏。许多小游戏很受欢迎。有博主拍摄了游戏视频,评论区充斥着“游戏链接在哪里?”之类的评论。和“我怎样才能玩它?”
记者连续三天观察了10余款此类游戏,发现这些游戏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进入方式简单,界面可以从小程序进入,不需要实名认证;界面设计没有“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提醒,也没有游戏时间限制;主要盈利方式是广告。用户观看广告后无需充值或一次只需少量充值;广告过多,比如每天总共看5个广告。激励措施有很多,比如建立收入、建立升级奖励来鼓励用户玩游戏、每日签到(可以领取礼物)、每日在线时间(1分钟、5分钟、15分钟有不同奖励,以及30分钟在线)、特定日奖励、本周累计登录天数等增加用户粘性。用户可以通过完成全部日常任务获得高级工具,并通过连续登录达到一定等级可以获得稀有角色。
记者打开某小程序游戏。记者被推荐尝试了A类(标有塔防、随机、竞技游戏)、B类(合成、消除、模拟游戏)、C类(舞蹈、社交、恋爱)三种类型的游戏。记者体验了一款标有“合成”小程序游戏的宠物乐园部分:两只1级猫可以组合成一只2级猫,两只2级猫可以组合成一只3级猫,以此类推。总共有20个关卡,最多可以得到20种猫。
完成游戏大约需要7个小时。这是在记者播放大部分广告以获取收入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拒绝播放广告视频,则游戏的整体完成速度将比允许播放广告视频的情况慢。这款游戏具有一定的成瘾性,求胜欲强烈的人很容易被“激励”,花大量时间玩,直到通关。然而,这只是小程序游戏的一小部分。想要把小游戏体验到底,还是需要多花好几倍的时间。
此外,记者注意到,小程序游戏存在“广告中广告”的现象,即在游戏过程中赠送游戏币,诱导用户观看其他游戏的广告,从而吸引用户从一款游戏转向另一款游戏。其他。
下半场比赛,记者选择播放广告视频并进行录制。 30分钟内,记者点击了21个30秒的广告视频。这些广告视频还与其他游戏链接“混合”。 30分钟内,记者点击共打开了15个小游戏。
“我可以玩一整个下午,从一个游戏链接到另一个游戏,我永远不会再玩同一个游戏或感到无聊。”山东济南六年级学生李媛媛(化名)说,“软件也很‘智能’,如果我喜欢玩卡通图案的消除游戏,广告视频就会‘精准’推荐这类游戏。”大部头书。”
记者体验了30款小程序游戏,其中27款没有游戏时限、没有实名认证注册、没有“青少年模式”。不到三分之一的游戏写着“适合12岁以上的人”或“适合8岁以上的人”,但除了这个提醒之外,没有其他限制。
缺乏层次化思维和设计
对孩子不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举认为,此类小游戏内容吸引人,形式易于幼儿掌握,孩子对游戏有群体认同心理,会导致游戏“瘾”。
对于此类小程序游戏不具备“青春模式”,姚金举分析称,此类小游戏并非独立软件(App),一般嵌套在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中。以某社交软件为例,连接的各种小程序往往是直接用社交账号登录的。因此,当孩子通过父母的账号访问此类游戏时,除非手动选择“青春模式”,否则系统无法有效确定小程序使用人的身份。
“这类小游戏的内容虽然看似简单、无聊,但往往通过色彩鲜艳的卡通人物或夸张、离奇的标题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来吸引未成年人,然后利用简单的奖惩机制作为心理控制手段。每项操作都有奖励或惩罚等直接后果。每一次操作都能得到即时反馈。即使是成年人,由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下意识地沉迷于许多无聊、简单、重复的事情。年幼的孩子更有可能这样做,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我已经上瘾了,无法自拔。”姚金举说。
姚金举认为,小程序游戏开发商也缺乏针对用户群体的分层思维和相应设计。小程序游戏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监管并不像传统网络游戏那么完善。至于设定“青少年模式”或用户年龄门槛等标准要求,小程序游戏仍处于灰色地带。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告诉记者,考虑到实名认证所要求的个人信息收集程度、用户体验等因素,一些大公司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实名认证模式,即用户第一次实名认证后无需再次认证。如果社交账户已经过家长实名认证,那么基于合理的信任,程序会默认为使用手机的成年人。
“我们不仅要保护未成年人,还要考虑未成年人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不要过多打扰用户,这就是防止小程序游戏沉迷的难点。”姚志伟说。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闲暇和课余时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地度过。如果没有其他课外活动来打发时间,游戏很容易打发时间。”而且,现在的孩子接触手机和游戏网络更加方便、容易形成玩游戏的习惯,另外,一些游戏的“青春模式”在休息时是无法使用的。比如没有“青春模式”晚上11点到早上8点,这样的游戏对孩子来说限制并不多。”武汉大学中国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卓毅说。
强化平台责任意识
加强内部合规审查
那么,这些嵌入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游戏算不算网络游戏呢?
北京天池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媛媛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的发行审批流程将网络游戏分为两类,包括电脑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其中,电脑网络游戏包括客户端、网页、从互联网下载的单机游戏等类型。根据《手机游戏出版服务管理通知》,手机游戏是指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作为运营载体,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游戏。可在线下载或互动使用的游戏作品。此类小程序游戏符合新闻出版总署现行网络游戏的定义。
据董媛媛介绍,目前部分网络平台用户在玩小游戏时采用“后台实名”操作。也就是说,如果平台上已经完成了实名认证,那么登录游戏时就不需要重新进行认证,而且往往没有使用时间限制。 “一些开发商和运营商没有按照游戏的标准接入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而是隐藏小程序的游戏功能来绕过游戏的防沉迷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小程序在线审核,验证小程序的实际功能与开发者提交审核的内容是否存在不一致,从而减少规避防沉迷和实名认证的小程序游戏数量?”
为推动嵌套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小程序游戏向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2023年8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移动小程序游戏备案工作的通知》互联网应用”。
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通过《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专设一章《关于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规定》规定,教育、卫生、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未成年人监护人、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规范对未成年人的监督。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的责任。
建议以《条例》为依据,配合网络游戏、互联网应用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将小程序游戏纳入现有网络游戏防沉迷监管范围,加强技术监管。可通过身份验证、短信验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嵌套小程序游戏的监管;要求确认用户为青少年后,开启防沉迷系统,强化平台监管。加强社会监督,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短视频网络平台运营商推动提供嵌套服务的平台接入小程序,定期进行内部合规审核。”姚金举表示。
同时,受访专家还提到,多角度、全方位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条例》将进一步强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主体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责任,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杭小平呼吁家长积极履行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结合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防线和相关法律制度,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健康、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杭小平表示,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需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引导孩子合理、科学地使用网络,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遇到问题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并及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寻求解决方案。此外,网络平台、游戏运营商等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防沉迷制度,避免诱发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实时监测并及时解决可能导致沉迷的问题,定期向社会公开防沉迷情况。 (见习记者丁毅、记者赵莉)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