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词的起源: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的人是谁?

“中华民族”一词诞生至今仅118年。谁最先提出的?谁是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人?他的名字对于你来说并不陌生!

凡是庄严、庄严的场合,都要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每当“中华民族到来,所有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怒吼”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热血就会涌动。因此,“中华民族”一词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如果“中华民族”这个词诞生了,是谁最先提出的呢?

1/中国和中国

“中华民族”由“中国”和“民族”两个简称组成。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国”和“民族”这两个单词的历史。 “中国”这个概念自古就有,但“民族”一词出现得较晚。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聚居于四方。它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历史悠久,故称中国。这个地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的“中原”,但面积并不如后世的中原那么广阔。只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将华夏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提及是在《左传·定公十年》中,“子孙不求夏,夷狄不扰华夏”。孔颖达叔说:“夏为大国,中国有大礼,故曰夏;有衣印之美,故曰华。华与夏同。”意思是说,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称为“夏”,“夏”就是高雅的意思;“夏”就是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非常漂亮,扮“华”。久而久之,“中国”就变成了中国人、华夏等意思。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局面。 “中华”本意是与中国相连、与中国有关。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说:“自古以来,各国人民都重华轻夷,我同样爱他们,所以他们的子孙都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依赖我。” 《唐鲁书异》云:“中华者,中国。吾受王教,属中国。衣冠服,行孝俗,居礼。故曰中华。“中华”用这是因为中华与历史上的汉人有关,因此,血液中带有外国血统的唐太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情感。野蛮人,我们平等对待他们,我会做一个孝顺的父母,好好照顾他们。

中华和中国虽然指的是同一个概念,但其意图略有不同。按照国学总论张秉霖的理解:“中国,指的是中国与外国地区的距离;中华,指的是中外文化的优劣”。称“中国”指的是不同地区,“中华”指的是区分优劣文化。

2/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_科技发展成就民族梦想_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词语有几十个,其中有“民”、“族”、“种”、“部”、“种”等单音节词,还有二音节词。 “people”、“ethnic people”、“people's groups”、“people's race”、“tribe”、“tribe”、“ethnicity”等音节词与“min”和“min”等词一起使用 “种族的”。现成的话非常罕见。

《南齐书》第三十五传《高逸传·顾寰传》云:“今中国诸夫君子,国籍不相容者,侧坐露头,辱骂之。”夷礼,谓如剑罗弟子。”胡人,国家有旧俗,法不变。”这是南北朝著名道士顾欢的说法。北朝魏周政权,故他在《论》中写有“夷夏”言论。

意思是:“如今,中原青年男女的民族认同并没有完全改变,但他们不戴帽子,张开双腿,侧身(坐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使用外来的东西。”礼(这里指佛教礼仪)到处都是,人家都剃光头,打扮得像个蛮夷。其中的“民族”是指族群,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要给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下一个定义,它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客观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民族是近代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和种族而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

现代汉语中“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传入中国后,就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学术语。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人是清末民初学术巨擘梁启超。

3/梁启良与“中华民族”

梁启超,又名卓如、仁甫、仁恭,冰饮室老板,广东新会人。幼年拜师,八岁习文,九岁能文千字,十七岁考中,后师从康有为,成为一名书画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一百八十天维新)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改良派、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改革前,他与康有为联合省领导发起“上书”运动。此后,他先后领导北京、上海羌社。还与黄遵宪共同创办《时事报》,担任长沙时事学校讲师,着有《改革探讨》。 》推进改革。

因此,梁启超不仅是一位潜心读书、着书立说的老学者,而且是一位热衷于改变时代的活动家。因此,他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科技发展成就民族梦想_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_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1899年,梁启超在回顾欧洲世界史著作的《东极月旦》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历史叙述》一文,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梁启超于1902年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总趋势》一文中,首先阐释了“中国”一词的内涵。随后,梁启超在讨论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和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他说:“齐国是海之国,在古代,有海权思想的中国人中,只有齐国。因此,从中产生了两个概念,一是国家观;二是国家观。”另一个是世界观。”

从“民族”到“中华民族”,再到“中国”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 “中华民族”一词自梁启超提出以来已有118年历史。

4/“民族”与“国籍”

现代民族概念可以指按国家划分的人群,也可以简单地指具有共同文化观念但没有共同语言或历史渊源的人群。在现代,同一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民族也可以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民族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

与人民的解放相对应的,还有“民族”。民族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形成的新的族群。随着文化习俗的融合,一个民族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一个民族概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根据官方分类,中国有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还存在一些身份不明的民族。

近代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具有民族的性质,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通称。典型的民族概念除了中华民族外,还有巴西民族、美国民族等。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科技发展利大于弊:现代生物科技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