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医联CEO刘伟奇解析医疗行业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

对于当前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同心医联CEO刘伟奇表示,合格的医疗供给能力稀缺。 “合格”是指合格的诊疗能力、合理的诊疗流程、齐全的诊疗设施、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支付者。目前,简单的互联网模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模式应该体现在打造更加合格的医疗供给能力,或者显着提升现有的医疗供给能力。

对此,定位为互联网+医学影像运营服务商的同心医联提出的方案是,将线上(互联网医院)+线下(实体影像中心)与影像云平台相结合,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专门疾病。 、物理影像中心、影像AI专家4个终端。目前已建立互联网平台建设、医疗服务运营、实体影像中心建设、影像云平台推广、互联网医院建设、影像+AI开放平台融合等业务,并完成了基础能力建设。科技医疗平台。

同心医联科技医疗平台

刘伟奇介绍,其服务体系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提高医院影像科室的运营服务水平和效率,保证影像质量;形成影像服务的连锁化、规模化运营,积累大量标准化影像数据,开展AI辅助诊断业务;基于AI图像增强技术,帮助影像科室实现快速MRI成像/提高PET-CT检测速度,减少药品消耗;建立互联网医院,服务患者病程管理,延伸价值链。

从医学影像运营到部署互联网医院和AI

纵观同心医联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业务定位经历了三轮迭代。 2014年刚成立时,同心医疗联盟主要专注于互联网慢病管理和随访;后来,鉴于实际操作的反人性、老年人使用手机的障碍以及变现渠道的缺乏,公司转型为第三方闲置影像资源共享平台,并延伸至线下重资产布局影像中心和影像云平台,控制数据采集过程;此后,由于魏则西事件带来的市场冲击以及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推动,同心医疗联盟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形成现在的影像中心+互联网医院的业务闭环并部署医疗人工智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迭代的背后,是刘伟奇对行业认知的改变。他认为,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心医联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贴近临床需求的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对医生主观能力和经验的影响。依靠。为此目的而部署的参与者有很多。除了专注于AI医疗影像的依图医疗、汇医慧影、英推科技等外,还有瑞达、万里云、西门子医疗、全景医疗等布局影像中心运营。

刘伟奇表示,从产品层面来看,目前大多数AI公司专注于肺结节和眼底血管造影、骨折、骨龄测量、乳腺癌、病理、中风等,主要是从技术成熟度角度来看;从应用角度从场景角度来看,影像AI应用领域可分为两大方向:1)解决临床需求,即通过数字化分析提供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建议; 2)解决影像部门本身的需求,包括图像扫描,即提高影像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准确性;和影像诊断。

他指出,影像医生面临的真实场景其实是:当病人来做肺部CT检查时,影像医生事先并不知道病人的具体症状,所以拍的肺部CT必须诊断出所有潜在的疾病,但有至少有10种常见肺部疾病。如果只能看肺部结节,效果会很有限,尤其是医生必须将医学图像从PACS系统导入到AI系统,然后再将诊断结果传回PACS,这太麻烦了。 “麻烦”。影像医生真正的需求应该是AI能够标记出特定部位的所有疑似病灶。只需让医生诊断并再次检查即可,无需重新阅读每一项。

闭环商业模式是什么意思_商业闭环_闭环商业模式

为此,同心医联走了一条与大多数AI公司“相反”的道路:首先通过线下影像中心和影像云平台搭建基础设施,积累影像数据并控制数据质量,以自有数据为支撑。算法优化;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各类产品,实现多种疾病的综合辅助诊断。

截至目前,同心医联线下影像中心超过300家,累计病历超过850万条;线上,已针对心脑血管、肿瘤患者推出38款智能诊断产品,互联网医院服务近5万名临床医生。 。

跨界融合攻克AI商业化与变现难题

目前,影像诊断人工智能产品还存在技术成熟度不足和商业化困难两大问题:一是大医院训练的算法不一定适合基层医院的数据质量,算法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可能较差。值得怀疑;其次,第三类医疗器械AI注册审批尚不明确。即使获得认证,如果仅限于帮助医院和影像部门提高效率而无法产生收入,其变现能力仍然有限。

在刘伟奇看来,即使AI能够取代放射科医生,以我国15万名放射科医生的存量(以平均年薪10万元计算)计算,也只有150亿元的市场——相对于目前的资源投入,规模太小;要真正满足临床需求,需要将多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业务闭环。

为此,同心医学联盟采取影像技术+AI分析+影像诊断+临床应用相互融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像AI的价值。刘伟奇介绍,就像拍照一样,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拍摄方法(医学影像技术)、照片处理和修图技术(AI辅助分析)、照片解读(影像诊断),在为了呈现好的照片(临床应用)同上。

据了解,同心医联通过远程诊断和平台服务费,以及在线患者预约、远程诊断等服务,实现了线上变现;线下,也通过共建影像中心,拥有一定的收入分成。刘伟奇透露,依靠上述业务闭环,公司2018年营收近亿元,实现了整体盈利。

当然,由于医疗的专业性,很多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只能对少数疾病进行单一方向的深入研究,患者就诊时往往无法预测自己会患上哪种疾病。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中,医生更喜欢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平台非常重要。为此,同心医联推出影像+AI开放应用平台“格物系统”。

据公司产品总监蔡文强介绍,“格物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影像AI应用商店”,利用同心医联云平台积累的患者病历进行影像技术开发和AI算法训练根据临床需求,然后打包成应用程序。该App引入格物系统,最终帮助医生提高诊疗水平。

“以动脉瘤检测为例,临床专家最关心的是是否有破裂的风险,以便于下一步的治疗。传统的检查方法(如

闭环商业模式是什么意思_商业闭环_闭环商业模式

CTA/MRI/DSA)只能间接判断动脉瘤是否容易出血;同心医联的影像技术不仅可以评估动脉瘤的长径/颈/动脉之间的关系等,还可以观察动脉瘤壁。如果动脉瘤壁发炎导致壁损伤,动脉瘤容易破裂;我们的影像技术可以观察动脉瘤管腔的状况。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炎症,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脉瘤。 ”

据悉,同心医学联盟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近百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以发挥各自专长,更好地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

下一站,对接商业健康险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刘伟奇表示,同心医联将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发力:1)“点”: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智能诊断新产品,提高技术壁垒:2)“线”:互联网医院问诊——检查治疗服务线不断从线下、线上两个维度拓展,服务更多患者; 3)“面”:与保险机构、房地产公司、其他医疗服务企业(如药店)合作,共同打造医疗服务综合体,处理更多医生和患者的需求。

他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医保成本控制、消费者意识转变的大趋势下,商业健康险市场蓄势待发,基于对患者的闭环服务和对患者数据的掌控,同心医联能够做好医疗流程控制和风险定价与保险公司的诉求不谋而合。因此,公司下一步将尝试对接慢性病患者的商业保险服务。以癫痫患者为例,术前可以离线进行精准的血管分析,避免手术风险;手术后,他们可以依靠互联网医院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包括用药和随访。

采访最后,他还透露,公司即将启动第五轮融资。此前,同心医联已获得中金资本、经纬中国、君联资本、联想之星等机构的四轮融资。

同心医联融资历史

上一篇:2025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报名启动 下一篇: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商业闭环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