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人文经济共生共融的实践探索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震深圳报道
5月24日,2024文化力量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经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轮子,始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发展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
郑庆东发现,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推动各自高质量发展。如今,涌现出深圳、杭州、苏州、成都等一批兼具历史文化传承和高科技创新的人文与经济典型案例,创造了丰富的人文与经济共生的实践,探索了人文与经济的共生之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坚持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加快形成文化新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文化科技必将极大激发创新活力,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加快形成文化新生产力,打造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郑庆东说道。
郑庆东还发现,近年来,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业态、产品、市场蓬勃发展。 “网红城市”浪潮不断涌现,激活旺盛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开辟新的想象赛道。要坚持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不断打造文化旅游应用新场景,打通吃、住、行、游全链条、购物娱乐,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新体验。 、新产品、新IP,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要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以文化产业繁荣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潜在消费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要成为重要增量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活力。”郑庆东说。
此外,郑庆东还发现,当前“文化博物馆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传统节日热”开始流行。国潮文化创意、古风汉服成为新时尚。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滋养人民精神,构成新时代人文经济。形式。 “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肩负着光荣使命。我们既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又要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创造的历史责任。 ”
郑庆东认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活化利用”,让故宫里收藏的文物、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大地上书写的文字古书中可用“活”、“流行”、“流行”;我们必须找到传统与文化的结合点,创新拓展和发展文化。打造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文化新产品、新业态,充分激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社会价值,加以保护、传承。它们在使用中;要推动优质文化产品走出去,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发展故事。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