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五年间研发支出增长70.9%,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

新华社记者 陈芳 胡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底蕴。”

2017年,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上升到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7位……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世界前列。五年砥砺奋进,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发力,实现了历史、整体、格局的重大变革。

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第一方:进入加大创新引领和运行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第一次记录了极端宇宙现象的光芒——1054年,北宋记录了第一次超新星爆发。

近千年后的201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智慧之眼”——“看”引力波、“探”极宇宙之光,在新时代续写中国太空探索梦。时代。

神龙、天眼、悟空、墨子、辉燕、大飞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五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从点状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天宫、神舟、天舟、嫦娥、长征系列成就举世瞩目。五年来,我国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力,深海装备已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

量子调控、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五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在深度探索、干细胞、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

科技部统计显示,2017年国家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预计将达到1.76万亿元,占GDP的2.15%,超过欧洲15国联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上升到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在加速迈向国际前列,进入三个跑者并存、领头羊日益并行的历史新阶段,我国已开始成为多个重要领域的全球创新领导者。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学家在《Natrue》、《Sice》、《Cell》三大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研究论文,全部都是中国产出的。”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认为,中国的创新动力是爆炸性的。 ,正在催生“中国学派”。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日发表文章称:“不可否认,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某些领域可以与世界顶尖科技公司竞争。 ”

中国科技发展有哪些成就_中国发展的科技成就_中国科技发明成就

科技创新为“美好生活”增值: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福兴已成功商业化。我国高铁里程已占世界总里程的60%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球第一。超过50%; 5G新网络架构等技术已纳入国际标准……五年来,科技不仅让生活更加美好,也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刷脸进站、高铁上用手机叫外卖……春节假期,无数旅客在中国高铁的“极速护航”下安全回家。人们对科技化的春运感到惊叹。

在2月26日结束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高铁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想象图”。 《未来高铁》:“乘客坐在高铁上就像坐在家庭影院里一样。”当中国高铁遇上“人工智能”,时速400公里以上的智能高铁正在加速推进。

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巨大市场规模的有机结合,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中国式创新”的快速迭代令世界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民生,有效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

北京时间2月27日晚,阿里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MWC大会上向全球同步发布8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图像搜索、智能客服云小米等产品。阿里巴巴集团欧洲区总经理冯碧睿表示,中国正在驶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四大新发明、新零售、新制造、城市大脑……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为世界提供借鉴。中国技术、中国经验正在走出去。

在国际医学影像研究的激烈竞争中,数字PET堪称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有力工具,与CT、MRI一起成为医学影像“三大项”。

“让中国患者尽快用上国产PET”是国产数字PET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的“最大心愿”。他表示,“数字PET进入临床后,将打破西方垄断,进一步降低进口医疗器械的价格,有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130万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服务4.5亿人口;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中国的防控力量已经展现。

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全面深化科技改革,改革步伐又快又稳,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确立。改革与创新两轮联动,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涌动,为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重要基础。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吹响“冲锋号”:建立更多创新科技新坐标

“在科学前沿领域勇闯无人区,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实现引领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万钢表示,通过战略高技术展示国家实力,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布局。

从铁基高温超导到多光子纠缠,从中微子振荡新模式的发现到量子霍尔异常效应……五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其成果已“在多地开花”。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发展,打破“欧美必须提拔优秀人才”的垄断。

中国科技发展有哪些成就_中国科技发明成就_中国发展的科技成就

不久前,克隆猴“中中”和“花花”在中国诞生。可爱的“姐妹”迷倒了全世界。

“这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国际细胞治疗学会主席约翰·拉斯科评价了中国科学家的成就。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泉,是一切技术问题的总组织。就像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中游”技术创新,决定“下游”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至2016年的823亿元,增长65%;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科学论文产出国,正在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多位专家指出,虽然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科技强国要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创新源供给。

清华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及其团队于2013年首次通过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成为后来支撑诺贝尔奖研究成果的关键实验之一获奖者。

“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是抓住基础研究的‘本质’。”薛其坤认为,新时代,我们在科学研究领域还需要更多“新方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一批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国际顶尖科学大师将会涌现。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薛其坤认为,想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想在科学原创性上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必须有更明亮的眼睛,以及你所使用的仪器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更高一点。

创新基础平台加快布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上海怀柔、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五年来,这些基地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起来。布局建设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494个。形成了拥有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层次化布局。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建设一批前沿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万钢表示下一步将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部署。

扫描打开手机当前页面

上一篇: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人文经济共生共融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中国科技成就盘点:高铁、载人航天与5G通信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