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儿童网络媒介素养:信息技术时代下小学生网络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也为人们发布信息、阅读信息、交流娱乐创造了新的平台。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互联网对年轻群体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进一步推动了师生教学方式的改变。 “云学习”迅速普及,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问题。信息时代,小学生网络媒体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今天分享的文章以提高儿童网络媒介素养为导向,以德法活动教学为重点,打破学科、学校阶段、地域界限,力求引领儿童内心世界,观察儿童生活生长。

论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的网络媒体教育

——以四至六年级学生网络媒体教育为例

文字|胡静

1、找准目标:引领“生活智慧”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按照学生逐渐拓展的生活领域编写的,从日常生活中“健康安全”、“珍惜生命”意识的启蒙,到逐渐“认识”。 ”和自我生命成长的“实现”。 、创设适当的活动目标和思路的活动情境,构建课堂核心学习活动,引导孩子通过对话和探索提高生活智慧。

(1)连接前后端,构建活动框架

往复联系是指活动设计以课程标准、单元主题等课程文本和教育目标为依据,考虑到相同内容、不同年份之间的往复联系,遵循逻辑思路教材的编排与幼儿学习的逻辑特征。翻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网络素养”相关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和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在六年级第二卷中。相应的单元主题是“信息万花筒”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两节课螺旋式引导学生了解“新世界”是精彩的、有规律的、能用好的。围绕“网络媒体素养”的核心理念,从三个层面构建了活动框架:“互联网与我们”、“互联网与家庭”、“互联网与社会”。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重组,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出发,逐步引导孩子获得生活认知、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的生活能力。

(二)经纬呼应,定位活动主题

经纬呼应,即以教材、学校阶段等为基础,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或延伸,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规则意识和法治理念,养成健康安全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网络新世界》由“新世界精彩”、“新世界有规则”、“网络游戏是非”、“技术发展”三部分组成。 《造福人类》由“不断探索世界”、“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三部分组成。根据两者对应的课程内容,结合大数据分析,我们将活动主题提炼为“在线课程”、“学习我能做”、“我成为家庭网络小老师”和“在线课程”三个版块。 《争做互联网‘卫士’》引导学生有效获取互联网信息,同时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和遵守互联网基本规则的能力。道德和法律规范。

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教材分析_科技造福人类ppt课件_科技造福人类教学设计

讲授公开课《我来自张家港》

需要看到的是,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需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技术教育乃至在线教育全方位融合,即打破界限,开展突破性活动探索重塑全球教育视野。

2、立足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的内容规律

德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其根本功能是指导儿童的人生建设,指向更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美好生活。外在表现是生活方式,内在表现是道德行为。信息时代,我们不能停留在修复传统,而需要流程再造,用“生活+”思维探索新的方式和路径,提供新的德育活动。

教授公开课《不要伤害花草》

(一)发现问题、创造活动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学习活动的“蓝图”。它注重唤醒、利用、加工、丰富和完善儿童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创造基于教育主题的生活。改变活动情境,引导孩子在问题探索中主动建构和发展。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题1”第7条“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 “主题五”第八条“了解现代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与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人们的生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信息辨别能力,文明上网。”本地区“学生上网文明行为”调查分析显示,在四至六年级的652名受访者中,88.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上网行为与学习有关,如上网课、查看、答疑等,有的学生上网进行交流、游戏、网购、娱乐等。69.17%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而89.42%的学生对网络上的不雅信息或图片持反对或抵制态度(图1),结合统计数据和实际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的主要上网行为在这个阶段的区域就是“在线学习”。那么,2020年春季开学后,一线教师不约而同地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是褒贬不一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呢?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指导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我能做在线学习”调研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将内容细化为“我的学习安排”、“我的学习方法”、“低效原因调查”、“我的学习建议”等子项目,作为研究活动的“领导者”。

图1 “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调查分析

每一个新事物总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引导”而不是“阻止”。在活动的引导下,每个人都是观察者、参与者、研究者、评价者,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二)打破障碍,丰富教学时间和空间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沟通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网民的主力军,网络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自律减少、道德行为缺失,成为网络媒体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顺应时代要求,德法教育必须在颠覆中纵横延伸,引导学生在复杂信息中具备慧眼,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

小学12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只有两课与网络媒体教育直接相关。教材中的这样的空白,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了创作空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五年级学生围绕网络热点“抖音”发文,开展“我是家人的‘网络小老师’”活动。 “网络小老师”能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都留给学生去解决。于是,就有了“一家人一起戒TikTok”、“我教祖辈用手机”、“我是特色产品代言人”等子活动。每项活动的主题都应该是“踏实”、“有意义”。例如,上述主题与该地区新公民的学生和子女比例较高有关。那么,活动如何与道德法治教学内容相衔接呢?两者可以通过“共同点”进行融合,比如结合五年级卷第一课《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从网络健康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又如,融入五年级第二卷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通过专题研究,让家庭更加亲密,家庭活动更加健康;融入五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取决于每个人》,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认知、判断和健康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学会在网络上安全、文明地生活。互联网。

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教材分析_科技造福人类ppt课件_科技造福人类教学设计

三、实践:服务“全人发展”的学习纪律

知识与实践脱节是当前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自省认知理论认为,道德植根于身体、环境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实践自我反思、情境意识、文化影响等基本特征的道德教育范式。践行应成为实施道德法治实践创新的积极路径,成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协作学习促进深度探索

好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索、表现来体验真正学习、深入学习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参与整体人格、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团队的力量优于个人的智慧和能力。道德和法治主题的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成员有相同的兴趣。为了实现目标,他们真诚沟通,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因此,选定活动主题后,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就成为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途径。

例如,四年级的主题活动“我可以在线学习”由四个子项目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然后与选择相同主题的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常为 4 至 6 人。视情况而定。学习小组成立后,要召开会议,选举组长,明确职责,讨论活动事项,即如何围绕主题开展研究活动,如何分工、安排时间、展示成果例如“调查低效率的原因”可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家庭访谈、资料研究等方式。团队成员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喜好和资源情况,通过绘画、图表等方式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文字等总结发现并从中得出推论。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建议、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享资源。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图2 在线媒体素养培训

(二)提升人格,引导人生建设

德育要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拓展、完善自己的生活领域和境界,使他们在各种角色体验和人生建构中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人格。开展网络媒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网络媒体素养,学会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果说各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分析互联网的利​​弊,学会在常见问题上合作探讨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那么接下来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安全、健康地利用互联网。 “那”意味着迁移和应用,同构生命。这种结构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并且它们可以相互结合。比如,四年级学生可以到其他年级开展“网学大师”讲座、担任朋辈老师,传播正能量;五年级学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和“项目课堂”等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当前的“网络学习大师”“网络小老师”经验,善用网络;六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争做互联网的‘卫士’”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观看《育苗·网络安全课堂系列》 “和你的同学。健康伙伴还可以通过少先队大队总部向全体队员发出“预防网瘾”倡议书。请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教育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家庭和学校共同筑起预防屏障。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故事大讲堂”、“拒绝成为网络‘键盘侠’”等小型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图2)。

总之,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的提升必须从现实与可能性出发,将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融为一体,立足现实生活,沉浸未来生活,聚焦目标,抓好内容供给改革,聚焦生活,聚焦资源供给改革,聚焦成长,聚焦学科供给改革,引发协作学习的深入探索,从而获得基于生活的道德理解、道德情感、意义理解和价值认同,实现全人发展。

(作者为张家港市梁丰小学教师)

结尾

上一篇:精选7篇地理信息系统心得体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经验分享 下一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的辉煌成就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