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至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的历史演变与影响分析

他们是

(洋务运动):1860年至1895年

(百日维新):1896年至1898年

(晚清新政与立宪):1901年至1911年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近代中国的革命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洋务运动:1860年至1895年

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国内发生了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和外部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途径。

2、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的科技进步。

3、“师夷长技制夷”的新思想的出现,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4、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不息”,形成了中央以易辛、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

5、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中,新掌权的太后慈禧站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权力的洋务派一边,反对洋务派。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总理府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内容:

1、以“自强不息”为口号,建立一批现代军工产业;

2、打着“求富”旗号,建立一批现代民用产业;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积极谋划海防,建立现代化海军。

4、创办新学校,选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出国留学,培养洋务人才。

评价(有含义):

1、洋务运动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只是简单地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但无法彻底改革封建制度。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不会使中国富强。

2.但洋务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西方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培养一批初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打开了一个缺口。

2.维新百日:1896年至1898年。

背景:

科技发展与新军事变革_科技发展军事领域几次变革_军事技术变革

1、政治上:抗日战争的失败、民族的危亡,激发了民族意识;

2、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上:改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清理冗员;

2、经济方面,保护农业、工商业,促进兴办工业,改革金融;

3、军事方面,废除绿营,训练新军,采用西方军事制度;

4、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广办学堂,弘扬西学。

评价:

这对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士绅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攻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但只字不提“君主立宪”,没有触及清朝统治的根基,改革也不彻底。

意义:

1、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2、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这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对于改造社会风气的意义不可低估。

3、晚清新政与立宪:1901年至1911年。

一、背景:

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等野蛮的排外骚乱,导致列强大举入侵,造成了灾难性的灾难。再加上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目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财政也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这让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维持清朝的统治就成为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施“新政”。

二、主要内容:

提高军饷并训练新士兵。振商、赏业、废科举、育人才、兴教育、改革官制、整顿官场。

3. 含义:。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减冗员和衙门。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顽固的封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成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并额外设立了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机构。

(二)军事:组织和训练新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但后来士兵变成了将军,形成了现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除科举,颁布新学制,建立各种新学校,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理论的文化,培养了现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方面的人才。

(四)振兴商业、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但归根结底,晚清新政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能真正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没有缓解矛盾。

4、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一、背景:

科技发展与新军事变革_科技发展军事领域几次变革_军事技术变革

一方面,从我国自身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末期,“就整个政治形势来说,是一片混乱;就整个经济形势来说,实际上是一片混乱”。发展缓慢和停滞的状态。”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加强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的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全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要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赶上时代进步。

2、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国策。

(一)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等。

(2)打开:

主要指对外开放,也包括广义的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三、含义:

为了尽快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邓公和党内自由派开始一一解决这些问题,试图改变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形象。人民。这次改革运动的目的,是要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次改革的经济方面首先在农村实现了突破,随后改革迅速在全国各个经济领域落地。

5.近代中国的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对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中国“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革命。例如; 1911年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对中国的“三座大山”进行了革命。如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等。

3、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一切剥削、压迫、私有制,如社会主义三大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 1840年---1919年

社会两半的国际地位逐渐加深,其国际地位不断削弱,直至跌至谷底。

2. 1919---1949

其国际地位得到恢复。中国拒绝签署巴黎和会、新约运动(五四运动),并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3. 1949年---至今

国际地位提高,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建交,抗美援朝,成为第三世界万隆会议重要成员;改革开放后,与西方交往频繁、港澳回归、日内瓦会议、加入世贸组织、GDP跃居世界第二等。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利与弊分析及实施建议 下一篇:科技与生活演讲稿:探索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未来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